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iquge.tech,顽石的万历时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万历五年九月二十日,紫禁城。

    文渊阁的气氛今天有些不同寻常,内阁院内静悄悄的。辰时已过,仍不见张居正的大轿来临,这是张居正任首辅五年来第一次没有按时上班点卯。

    不过,内阁大小官吏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头天夜里,几乎所有部院大臣,都得到了张居正父亲张文明在老家江陵病逝的消息。

    张居正遭此大丧,已是哀毁骨立,不来内阁上班原也在情理之中。与张居正没来不同的是,吕调阳与张四维二位次辅,倒是都比平常早了半个时辰来到内阁,他们商议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赶快把这一消息奏报皇上。

    两人简单的交流了一下,立马具名写了一份揭贴,遣人匆匆投往大内。外廷所有奏折条陈,均需经过司礼监方可到达小皇帝手中.这次也不例外。

    冯保也是一大早就赶到了司礼监值房。昨天半夜里他就得到了张文明去世的消息,他本想赶早进入大内,把这一消息直接向李太后与小皇帝禀报。

    后来转念一想又觉此事不妥,此类事情,照例应由内阁开具条陈禀奏,他若提前奏闻,心细的李太后就会怀疑他与张居正的关系。

    所以,当他心急火燎等到了两位辅臣写来的揭帖后,便急匆匆赶到了乾清宫。

    已年满十五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虽然已于今年春上举行了订婚大礼,在两宫皇太后的举持下,为他选聘了锦衣卫千户王伟的女儿为妻,但他仍在生母李太后的严密监控之中。

    乾清宫正寝之室,摆了两张床,一张是朱翊钧的,另一张则为李太后所用,她与儿子对面而寝,怕的是儿子学坏,不能当一个英明君主。

    此时,李太后与朱翊钧二人用罢早膳,正在叙茶闲话,冯保禀报一声跑了进来,跪下奏道:“启禀太后和皇上,阁臣吕调阳与张四维有紧急揭帖呈上。”

    “说的什么?念。”

    听说这么早就有揭帖,李太后有些诧异,立刻令道。

    冯保展开揭帖读了下来:”启禀皇上:巨等于昨夜得首辅张居正府中报信,得知张先生令尊张文明大人已与本月十三日病逝于湖广江陵家中.张先生闻讯哀恸不已,已穿孝服在家守制。臣吕调阳、张四维伏奏。”

    忽然听到这一噩耗,李太后先是一愣,旋即便见大滴大滴的清泪溢出她的眼眶。

    朱翊钧顿时手足无措,他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见过母亲的眼泪了,他忽然感到莫名的恐惧,微微颤抖着喊了一声:“母后!”

    听到儿子的呼唤,李太后眼中蓦地闪现出五年前在这乾清宫中隆庆皇帝驾崩的一幕。

    那三位顾命大臣,高仪已死,高拱被逐,剩下的这一位张居正,又突然遭此大厄。

    她心头一阵惊悸,她习惯地想把坐在身边的朱翊钧揽在怀中,但一见到朱翊钧已长成英俊少年,再非当年的孩子,她伸出的手又缩了回来。

    见此情形,李太后的贴身女婢翠儿赶紧上来替她揩拭眼泪,但眼泪越揩越多。

    见太后的反应如此激烈,冯保跪在地上哀奏:“太后,请节哀!”

    与此同时,朱翊钧也不知如何安慰母亲才好,但经过五年的训练,他已习惯于在任何时候不忘皇上的尊严。

    因此,他尽量压下心中的慌乱,问冯保:“大伴,两位辅臣的揭帖中,言及张先生在家守制,这守制是什么意思?”

    心中斟酌了一下措辞,冯保小心翼翼地奏道:“皇上,守制是洪武皇帝爷订下的规矩。凡在职官员,遭逢父母大丧,必须除去官职,回家丁忧三年,然后再复职,这一制度就叫守制。”

    小皇帝继续追问:“这么说,张先生要回家三年?”

    “按朝廷大法,是得这样!”

    听闻此言,朱翊钧才感到事态严重,理解了母亲为何凄然泪下。尽管他已十五岁,但小皇上还不敢单独柄政,更没有把握应对朝堂上那些沾了毛比猴都精的老狐狸,因此母子俩对张居正此时还倚之甚深,需要他掌控大局。

    小皇帝忙问李太后:“母后,张先生一定要回家守制吗?”

    李太后微微点了点头,刚刚止住的眼泪又夺眶而出,她忧伤说道:“钧儿,你想一想,眼下的万历王朝,如果没有张先生,那会是什么样子?”

    想想那些朝廷大臣的嘴脸,朱翊钧忽然感到背后发凉。他立刻炸了毛:“这不可能,我是皇上,我不放张先生走!”

    看到朱翊钧执拗的样子,李太后叹了一口气,说道:“张先生的去留是大事,也不是这一会半刻议得出结果来,眼下当务之急,是赶紧给张先生安抚。”

    “大伴,这安抚可有章程?”朱翊钧问冯保。

    “有,皇上应颁谕旨抚恤,遣太监到张先生府上宣读,尔后再送些礼品去。”

    “如此甚好,冯伴伴,你现在就替朕拟一道谕旨。”

    “奴才遵旨!”

    冯保领命,退下办事去了。这时候没有人知道,一场夺情风波已经悄然的拉开了序幕,同时也为张居正的悲剧埋下了一个伏笔。

    ……

    万历六年(1578年)二月十九日,天津卫,码头。

    和寻常没什么不同,今天又有旧港的船队抵达天津了。“海鸥”号靠上码头时轻柔的好像棉花,王实在舱里居然一点没感到震动,心里默默地为操舵手点了个赞。

    “海欧”号驾驶舱里,赵甲满脸堆笑。对这次靠泊很满意,他拍着舵手张青肩膀,翘起大拇指说他很有天赋,已经可以出师了。

    张青也乐坏了,万历四年底他才进入的海军,经过一年半的刻苦训练,他从一个水手做起,现在已经通过了二副的考核,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还过十几天,小皇帝就要大婚了。作为大明帝国最忠诚的外藩,岂有不前来道贺的道理?这不,王实带领庞大的进贡队伍,亲自押送着贡品前往京城,觐见皇帝陛下当面祝贺。

    阔别天津一年半,天津码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延伸到江面上的石制栈桥以及高大的龙门吊,围绕着天津旧港宣慰司码头附近,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区。

    为了和本地士绅搞好关系,囊旺仿照后世的模式搞了条商业街,它紧挨着码头仓库区,大部分的店面都租赁给当地士绅亲眷,让他们代理从库页岛来的商品。由于大家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囊旺很快就在天津地界打开了局面。

    如今宽大的柏油马路两边,店铺鳞次栉比,大街上便热闹非凡。

    那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那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不绝于耳;那扑鼻而来的香味,令人回味无穷。

    缓缓走在这热闹的人群中,回到大明的张宏满脸惊讶之色,一年半之前,他在这里登船赴关岛的时候,曾路过这里,那时候这边还是一片废墟荒地,想不到才区区一年多的工夫,竟然已经变得如此热闹繁华。

    街道上行人游客摩肩接踵,不时有一小队警察腰上别着警棍,脖子上挂着铜哨来回巡逻,时不时揪出一两个扒手小偷,欣欣向荣的景象和关岛城没有太大的区别。

    陪同张宏参观的囊旺指着警察介绍说,这个市场形成以后,不少当地的地痞无赖以及黑道分子瞄准了这里,妄图靠山吃山,向这里的商铺收取保护费。

    留守处的人好在早有准备。商业街开业之前,留守处就抽调了部分纤夫成立警察大队,配备了最新式的警械,担任警察大队长正是原来的天津卫百户杨世发。

    杨世发的确很有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和侦查,在天津卫指挥使罗烈成的默许和配合下,警察大队重拳出击。

    连续一个月的扫黑打黑成果斐然,盘踞在天津码头附近的大小黑帮团伙被扫荡得干干净净,其中就有鼎鼎有名的黑龙帮会。

    数百名帮会分子束手就擒,扫黑期间也有一些仍然试图顽抗的家伙,警察可不跟你客气,直接掏出短铳开枪射击,连续击毙几个头目。一看警察是玩真的,而不是他们熟悉的那种警棍,这些城狐社鼠立马跪了。

    囊旺也没跟他们客气,直接把这些黑帮分子、地痞流氓,全部都押送到库叶岛上参加劳动改造去了,同时充实那里的人口。

    扫黑打黑以后,天津的社会风气迅速好转,再不开眼的人也没谁敢向商业街伸手。尼玛,这些蛮夷实在是太野蛮了!

    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商业区的积聚效应很快显现出来,除了正规商铺外,很多流动性的摊贩也自发聚集到这里经营。

    囊旺所领导的留守处对此早有安排,早在设计之初就在商业街安排好了专门的摊贩位置。那地方和正规店铺一样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卫生,有骡马饮水和洗涤池子,有垃圾收集站。

    和大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商业街到了晚上生意还可以继续,因为从镇海门到天津码头的这条柏油路上有路灯照明!为此天津人感到不可思议,整条柏油马路上都设置了路灯!尼玛,这也太烧钱了。

    财大气粗的留守司出钱,在这条道路上设置了和商业街里完全一样的照明系统。每天黄昏和早晨的时候,都有专人负责往路边高杆上悬挂或回收玻璃油灯。

    这种油灯仿制后世的马灯,烧的是鲸油,用天津话说那叫”贼亮贼亮的”,马灯周边是用玻璃片遮挡,里面有凹镜反射扩大光源,照明度极好。

    由于马灯设计巧妙,根本不受刮风下雨影响,是一种非常适合野外使用的照明灯具,这种马灯只要一到货就卖的脱销。

    每到晚上,从镇海门到码头道路两旁,处处可见繁星闪烁,远远就能看见一条长长光带将港口与天津城联系起来。加上港口外新建的一座大型灯塔,以及本就灯火通明的商业街。

    如此美轮美奂的夜景,在这个时代绝无仅有,经过商人们的口口相传,“玉带照津门”已经成为天津轰动大明的又一盛景,甚至都传到了小皇帝的耳朵里。

    路灯刚刚投入使用的时候,在很多当地人看来这旧港来的藩人简直是发疯了,且不说这一晚上要耗费多少灯油,就是灯具本身也经常会遭遇偷窃和损坏。

    虽说有专门的警察看管,加上警察破案迅速,已经前后把好几个偷灯贼送去了库页岛,但总难免有人抑制不住贪心,防不胜防,每个月还是要损失不少灯具。

    谁让类似的野外照明灯具在这里要卖到好几十两银子一盏呢!如今却随随便便挂在路边,就好像白花花银子丢在路上,这不存心诱人犯罪么?

    罗烈成看着也觉得心痛,为此好心的提醒过囊旺,让他不要这么显摆,这实在太招人恨了。不过囊旺根本不以为意,他有自己的想法,依然我行我素照挂不误。

    在他看来,这灯具虽然买的很贵,只不过是一些玻璃制品,损失了就损失了。然而这里是宣慰司的对外窗口,是形象工程,又能提升商业街的知名度,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这点损失非常值得!哪怕灯具损耗和保养的花费始终居高不下,囊旺也负担得起损失。

    繁华的商业街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很多头脑灵活的人成了小商贩,在商业街附近,经营各种吃食,尤其是各种海鲜特别出名。商业街专门开辟了一个地方,为小商贩们提供经营场所。

    这里有专门的人管理卫生,都是一些年老体衰的军户。这些服务都不收管理费,相关费用由留守处来承担,不过商铺经营税还是要收的,跟大明本土一个标准,太过异类了也不太好。

    就这样,商业街日益繁华起来。从古到今,逛商店本就是人人会有的爱好,明朝的老百姓也不例外,尤其是这种别开生面的全天候商业街模式,怎能可能会不吸引大家前来光顾。

    天津的老百姓即使没什么要买的,也愿意到商业街里面转一转,在他们看来,看看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听听讨价还价的声音,这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里的商品并不是高不可攀。大部分货物都是原来本地商铺就有的,但是被集中到一起,相互之间有了选择和比较之后,很多商家不声不响自己降低了价格。

    时间一长,这让商业街博得了物美价廉的好名声,加上这里离运河又近,本来就是漕运的中转站,南下北上的顾客很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顾客前来采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