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趣阁 www.biquge.tech,动态童话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275年,马可波罗怀着惊奇感,来到元大都——现在的北京。700多年后,我周围的一些人也充满期待地漂移到北京。他们不是马可波罗式的旅行者,北京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东方的神秘,而成了梦想的代名词。

    这些人,我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我并不能深层次地去体会他们,只能用感知到的表面去述说,去平静地表达出我所看到和想到的。

    题目借用了法国人拍的展示自然奇迹的电影迁徙的鸟,因为他们就像一只只迁徙的鸟,为了梦想,勇敢地起飞,并展示了另一种生命奇迹。

    伤花怒放

    徐钢是我们高中毕业时在级生中唯一一个考取本科的人,那时大学的含金量是很高的。

    徐钢大学学的是金矿开采,毕业时,分配到了一个离家有几百里的偏远金矿。虽说专业对口,可那是个管理很混乱的企业,刚刚毕业的徐钢像块废铁一样被丢在墙角。他是块金子,却不能闪光,毕业时的壮志渐渐变得消沉。幸运的是,徐钢在那里得到了爱情。那个美丽淳朴的当地女子,是他灰暗生活的亮色。

    在这样的单位呆久了,就会沉闷。徐钢有时会想从这种生活中突破点什么。从沉闷到犹豫,两年过去了,徐钢的女儿也快两岁了,这又成了新的阻力,看着孩子天地初开的小脸,他犹豫又犹豫。

    如果命运就此停留,徐钢也许会时而烦燥不安,时而知足常乐,碌碌无为地一直过下去。可徐钢的单位却在沉闷中走向了破产,仿佛是一夜之间,他就开始面临下岗的命运了。

    他决定把女儿放在妈妈家,和妻子一起去北京。

    来京前,他们带了一些积蓄,做好了各种思想准备,可在北京的“难”依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他们辗转在北京的大小角落,从二环到四环,从东城到西城,在人群、车群、楼群中奔赴一个又一个的公司。他清晰地记得在北京的第一天、第一顿饭、租的第一个房子、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后面的就都忙得模糊了,甚至记不清半年内是搬了九次家,还是十次家。

    三十岁的人了,在北京一无所有,重新开始,困难可想而知。但徐钢相信,当人在谷底的时候,只要坚定地抬脚走,就会走向高处。好在,他在金矿工作时,和那些平凡的矿工成了朋友,这使他在“北漂”的生活中更容易满足,而有了感恩的心态。他总是轻易地忘掉受的苦,却记着别人一点一滴的好,这让他的工作和生活都渐渐变得顺利起来。

    他终于谋到了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设计图纸的工作。一张接一张的图纸,像永不停下的流程,虽然辛苦,但是他干得很舒心,因为那些图纸里包含着他的青春和能量。每天傍晚,拖着疲惫的身子从公司回到十平方的蜗居,能吃到老婆做的可口的饭菜,是他最大的幸福。

    只是,他们现在还依然过着不断盘算着房租费、饭费、车费、电话费的日子,还没有太多的能力去考虑未来。他希望能用自己现在受的苦,去换一个好一点的未来,至少能让家人过得比现在好。

    我想起了金蔷薇的故事,想起沙梅为了使苏珊娜得到可以带来幸福的金蔷薇,每一天把从手工艺作坊扫出来的尘土收在一起,因为在这种尘土里有一些首饰工匠锉掉的少许金屑。沙梅把这些金屑筛出来,铸成一块小金锭,又用金锭子打成了一朵小小的金蔷薇。

    其实,每一个忙碌而琐碎的日子,每一个生活的瞬间,都是生活中的无数细沙,是金粉的微粒。我知道总有一天,徐钢也会把生活的金色碎片镕铸成一朵给家人和自己带来幸运的金蔷薇。那浸透着他所有辛苦和伤痛的花,一定很美丽。

    今年春节,徐钢回来过年。同学们聚到一起,我看到徐钢还依旧是大大的会忽闪的眼睛,大大的会思考的脑壳和一点淡淡的书呆子气。上学时,他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习惯用手指绕着一撮头发,所以,好多时候,他的头上都会有很多竖起的“小辫”一场酒下来,徐钢的头上又竖起了很多“小辫”只是不知道这依然丛生的“小辫”里,是怎样的人生思考了。

    燕子飞时

    燕是徐钢的老婆,是一个没读过多少书的温柔漂亮女人。丈夫和孩子,是她生命的主题。

    她从未想过,有一天要去北京,可徐钢选择了北京,她也就义无反顾地跟了去。因为他不会照顾自己,因为他喜欢吃她烧的菜。

    她不觉得北京有什么好,她很想留在婆婆家的孩子,她感到了高楼带来的压抑。可她的丈夫说北京能实现一些理想,她也就觉得北京好了。甚至,这个简单的女人有着一个简单的愿望,要把女儿接到北京上学,要让她的外孙儿成为真正的北京人。

    她看出了徐钢的辛苦,却又帮不上他,只能自己也一样地辛苦。她打着几处零工,去饭店洗碗,去制衣厂缝衣服,能找得到的活,能不拒绝她的活,不论轻重,不论价钱,她几乎都接过来。她也不知道自己哪有那么大的力气,她不觉得累。她纤细光洁的手,天天泡在洗碗盆里,早早就变得粗糙了。她天天替人缝漂亮衣服,自己却还是从家乡走时穿的那一身。一个为生存忙碌的女人,哪里顾得上爱惜美丽呢。

    是不是巧合呢,她的名字竟叫燕。

    有一种紫燕,每年春天从大洋彼岸飞到此岸的丛林和沼泽地产卵孵雏。到深秋时,所有的小燕子都学会了飞翔,但只有她们的母亲知道,雏燕的飞行能力只有大洋横宽的一半,而这一段洋面没有一座小岛,没有一处可以歇脚的地方。

    做了母亲的紫燕在孵育一季后所剩的体力也仅仅只够抵达彼岸,再无余力去帮助雏燕。可如果把雏燕继续留在丛林和沼泽地里,它们就会被寒潮冻僵。

    所以,当紫燕群开始飞渡洋面的远征时,每一只紫燕的背上都匍伏着一只雏燕。老燕驮着小燕强行起飞,负载着接近自己体重的份量横渡大洋。老燕舒展开来的双翅在与气流相搏的接触间隐约显露出了震颤,它们明白它们所肩负着的生命的沉重。

    千百只老燕在飞行了整个洋面的一半路程时,她们毕生的路也到了尽头。背上的雏燕消耗了母亲的本来还可以继续飞完另一半路程的气力。

    当横渡大洋剩下雏燕们所能胜任的一半时,千百只雏燕从妈妈的背上飞起来,而同样数量的老燕们却先后坠入海中,歪歪斜斜地栽进温柔的水里。

    燕子飞时,就是母爱和生命的传递。燕子飞时,就是母爱在困难的境遇里耀亮出的辉光。

    燕虽没读多少书,但这个道理她最懂。她每天拼尽全部的力气,也只是为了她的孩子过得好。她的脑海里总浮现着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背着沉沉的大书包,坐在奶奶的自行车后架上,而步履蹒跚的婆婆挤在匆匆来去的人流中去送孙女上学。想到这些,燕就更加努力地工作。她努力着,她不知道,要到哪一辈,他乡才能变成故乡。

    静听流年

    静大学毕业时要去的地方其实是西藏,这就像她当年报考大学考的是桂林地质学院一样,她想的是,拿着个锤子叮叮当当地走在水墨画一样的桂林山水间该是多么浪漫的事。可后来,她的学校改为桂林理工,她也改学了其它专业。

    大学毕业后,静去了北京的一家国企,至纯至盈的西藏雪山只能是一个梦境。我还记得那时她写给我的信中说:勇气和精神所至就能抵达吗!大大的叹号里是我们共同感知的忧伤。

    静在北京有了稳定的工作,单位给办了户口。据说,北京的户口比美国的绿卡都难拿,可她却不安于这样的生活。两年后,静辞掉了原来的工作,成为了“面霸”一族――为找一个好工作而不断地面试。她想在尝试不同的职业后,发现更适合自己的一条路。最后,她在一个外企固定下来。但从她干的第一天起,她就说,这里不是终点。她喜欢这种工作方式,没有什么所固定的,来和去,舍和取的决心比较容易下。

    她越来越忙。所有的日常生活都变成匆匆又匆匆的身影,在建筑群中出没,或坐着飞机飞来飞去。忙碌也会上瘾,染上了就无法摆脱。回老家时,我曾看到,她的两个手机会一起响起来,她接着这个,拿着那个。她说,她的周围都是智力超群的人,压力很大。但也正是因为这,一件事做成了,才会由衷地高兴。

    她到北京后预想的一些事情都实现了,可这不是她最初想要的生活。虽然,这种念头闪现的时候越来越少了。

    在一年年终,繁忙的工作使静病倒了,她只得躺在医院里打点滴。那一刻,她才发现,这个世界离开了她的忙碌依旧秩序井然。窗外阳光灿烂,天上流云飞走,可她却不得不躺在病床上,把自己交给医生,交给输液管。既输之,则输之,输输赢赢之间都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更何况只是打点滴呢。病人是不能和医生讨价还价的,人是不能和命讨价还价的。

    原来时间永远属于别人。现在每天躺在这里输液体的三个小时,却是实实在在属于自己了。终于可以摘下重重叠叠的面具,终于不必再费心去研读女老总雾一般弥漫的微笑。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看着药水从倒挂的瓶子里一点一滴地流下来,看到药水滴滴答答地、每分每秒地走着,就像看时间流过。时间近在咫尺,却又永远都摸不到。似水的流年,就是滴滴答答的钟摆,如歌的岁月,就是点点滴滴的细节。

    她的床前只有秦,那个能把出塞曲唱得深情的一个人。她不知道他哪不好,只是觉得他不是她的初衷。

    临近病床的那个女人,袜底有些黑,肚子又胖又大,脸庞也很丑,可她的丈夫一直握着她的手,这大约就是人间最真实的幸福吧。她想起一个在飞机上曾遇到的徐昌女子讲自己的老公时说,她的老公在外地工作,每次打电话给她时,都要问一句:“苹,你心里有我没有”那个豫剧腔里有一种幸福,使静更感到一种孤独。

    出院时,走在她身旁的依旧是秦。她看到一位年轻的医生在长长的走廊里和一个病人说话,那个病人的腿肿得几乎不能走路。医生小心翼翼地说,我都没给你开贵的药,要不只给你开一天。病人看了医生一眼,摇摇头,拖着病腿走了。静觉得那医生青春的脸上有几分动人,最主要的是她表现出来的恻隐之心。这可能是她的第一个病人吧,人和人之间的互相关照,是多么值得珍惜。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也许,该遇到的躲也躲不过。她是否应该珍惜秦?她怕生活的阴差阳错,有时错过了一时,也就错过了一生。

    那之后,很快就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那是一个最能勾起人们情绪的日子。可假期过后,这只是最后一天的情绪而已,明天又会回到生活的常态。

    那个晚间,静驾车走在长安街的灯火里,车上忽然响起音乐台dj的声音,心忽然在歌声里慢慢忧伤,慢慢沉静。以前喜欢的那些伤感的歌,在很久以前就不知遗忘在哪儿了。那个乍暖还寒的日子早已不再,那位亦忧亦喜的少年早已不再,那个最初的梦想早已不在。那一切,只如一场淡水河边的烟火表演,从此不再相见了。

    她记起曾看过的一场现场摇滚演唱会。她一下子理解了那些撼心裂肺的嘶喊、狂风暴雨的击打和下面观众疯狂的和唱:“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在路上的人很多,大家都是一样的压抑,没有谁能预言最终的旋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